黄河风情画卷生态保护大运河篇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深处,一条历史悠久的大运河缓缓蜿蜒,穿越时空,讲述着一段千年之长的风华篇章。2023年年底,这里迎来了一个重大变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文化建筑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促进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工程,更成为我国又一座展示运河文化及其演变历史的重要场所。

01

融入自然元素

博物库(Beijing Museum)设计“匠心独运”,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的元素融入其中,让人有种穿越之感,仿佛昔日的“黄河之舟”缓缓驶来。博物库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和休闲水街三部分组成,其中,共享大厅状如船只、坚实厚重,主楼屋顶形似巨帆、高高扬起,而休闲水街并行其间,这正是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图景中船、帆、水元素的艺术体现。

02

展陈系统呈现生态保护故事

作为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黄河,大运河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而博物库内热潮涌动,人流如织,将这些历史故事以超过1000件文物及艺术品为载体,以时间为轴系统还原和生动展现出来。

03

注重互动体验传递生态魅力

“好听,不好玩,不好看。”这是不少观众参观博物库后得出的共同感受。原因无他,全在于博物库内充分利用了投影、视频、展板等声光电元素,以及黑科技满满,不少观众流连其中,久久沉醉。在常设展中,就有多个展厅运用了沉浸互动体验式元素,如会动《清明上河图》,让你跟随艺术家的视角,一同感受黄河流域美丽风光与丰富生物资源,同时也能了解到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来维护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平衡。

04

推广活动引领未来

接下来,博物库还将推出各种主题活动,将民歌、曲艺、戏曲等传统艺术活态呈现,让公众沉浸式体验漕运时代与现代环境下的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激发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并鼓励大家参与到保护这个宝贵资源中的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