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讲述破坏千年风华的荒唐故事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2023年底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文化亮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文化建筑的开放。作为促进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工程,这座博物馆刚一开幕,就成为公众竞相打卡的热门地点。

博客园内热潮涌动,人流如织,将展示运河文化及其演变历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设计“匠心独运”,将运河元素融入其中,让人有种穿越之感,仿佛昔日的“运河之舟”缓缓驶来。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和休闲水街三部分组成,其中,共享大厅状如船只、坚实厚重,主楼屋顶形似巨帆、高高扬起,而休闲水街并行其间,这正是古运河图景中船、帆、水元素的艺术体现。

通南北千里,润幽燕风华。博物馆内,更是处处彰显着“运河之舟”。其中,水街上有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制作的铜制帆船,由外到内依次是为漕運驳船、遮洋船、漕舫船。不论是结构、尺寸,或设备、造型,都形象逼真,以细节再现中国古代漕運船面貌,为公众纷纷打卡拍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博物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不仅利用清洁能源,还采用了燃气锅炉和冷水机组调峰的地源热泵及水蓄冷蓄热系统,以满足空调夏季供冷及冬季供暖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00吨。

作为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大運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變迁的一個重要歷程,是中华优秀傳統文化的大寶庫。而此次開館展覽則以超过1000件文物及藝術品,用時間為軸系統還原並生動展現了這段悠久歷史。

陳列采用歷史分期方法,因朝代不同各有不同,如《京華通惠運海永濟》等單元,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由過去到未來連貫不斷的大舞台。在此背景下,一幅長達27.4米的大型繪畫《揽勝圖卷》被特別創作,這幅畫描繪了從白浮泉開始延伸至天津城區的大運 河全景,並巧妙地融合了沿途歷史建築與現時風光,使觀眾能夠感受那一片充滿活力的過去生活情景,以及對未來發展抱持樂觀態度。

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式元素,如投影视频展板等声光电技术,使观众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这段历史,同时也使得参观者对这座“非遗宝库”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这一切都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大都市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即便是一座位于现代都会区中的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也难免会受到这种影响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负面效应。但同时,这也是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传统与追求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