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在地理课上总结中国恐龙的地理知识点仿佛身临其境地了解这古老大陆的秘密

3月12日,我所地理科普馆迎来了一群来自北京的1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长,他们聚集在这里,共同参与知乐博物大讲堂第七期讲座。这次主题为“中国的恐龙”,由我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老师主讲。

开始之前,我们先进行了一个热身活动。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大家对恐龙有何了解?让这些小朋友们展现出他们对恐龙的认识。没有人会被这个问题难倒,许多孩子对恐龙了如指掌,有些根据食性将其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还有些更进一步,将它们分类为鸟臀类和蜥臸类。

随后,王老师展示了几块精美的化石以及模型,这些实物让我们能够直观感受那些远古生物的模样。通过这些展品,我们不仅增加了知识,也增添了一份惊奇与兴奋。

接下来是正式的学习环节。在那里,我得到了关于恐龙特征和“恐龙”一词起源等知识。此外,我还知道最早被科学界命名的一种是巨齿龙。而且我学到了当时并非所有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因为那时地球上还没有多样的植物,而能保存下来的只有一部分沉积岩中的化石。

接着,是一段充满趣味的情节。当我们讨论如何寻找、挖掘和处理这些化石时,一位同事竟然把鸡藏起来,在半夜制造几个野兽脚印,让其他人在只有狼的地方寻找熊踪迹,这让我忍俊不禁,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趣事。

紧接着,我们观看了一系列关于恐龍的地质图片,并在王老师幽默风趣的解说下,对一些有趣的事实产生共鸣,如窃蛋龙之所以含冤71年,是因为自己的蛋被误认为是偷来的;中华鸟龍與中华龍鳥雖然名字相似,但實際上是不相同種類;而顾氏小盗龍则是一种拥有四个翅膀的小型暴君等等。我甚至学会了解自己家乡可能存在哪些代表性的这种生物。

最后,便进入了问答环节,小朋友们纷纷发言,有不少幸运儿获得奖品。随后进行抽奖活动,为这次愉快交流画上了圆满句号。这场讲座以热烈而互动的话题结束,使每个人都留下了难忘的人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