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探秘中国恐龙的踪迹与地理奇观形成之谜

3月12日,来自北京的1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长聚集在我所的地理科普馆,共同参与了知乐博物大讲堂第七期的精彩讲座。王原老师,这位中国古动物馆馆长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以专业的知识和幽默的风格,为大家带来了关于“中国的恐龙”的精彩报告。

首先,为了激发大家对恐龙的话题兴趣,王老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活动。他询问小朋友们是否了解恐龙,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进行分类。这让孩子们展现出了他们对于恐龙的一些认识,有的人依据食物链把它们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还有一些更深入地将它们分为鸟臀类和蜥臰类两大类。

随后,王老师展示了一些珍贵的化石样品以及模型,让每个观众都能直观感受到这些远古生物曾经存在过的事实。这些手工制成或是真实发现的地质化石不仅展示了科学家的辛勤工作,也让现场的小朋友心潮澎湃,他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被时间淘洗而留下的巨兽共处一室。

接着,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王原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恐龙”这个词汇的由来,以及最早被命名并研究的是哪种类型——巨齿龙。紧接着,他详细解释了当时地球上的环境条件以及如何找到那些保存至今的化石,我们得知,那时候还没有草,而是主要以植物叶片、树木等为食;同时,由于缺乏现代化工具,一切挖掘工作都是通过简单的手工工具完成,这也使得我们更加尊敬那些在无数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们。

接下来,王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寻找、挖掘、处理恐龙化石这一过程中充满故事的地方。他分享了一系列有趣但又充满挑战性的例子,比如同事为了保护鸡蛋,不惜半夜藏起来,将野外制造出狼脚印,然后再寻找熊踪迹这样的神奇冒险故事,使整个场合变得既学习又欢笑。

随着讲座进入高潮阶段,我们一起欣赏到了更多关于恐龙生命轨迹图片。在他的娴雅生动叙述下,小朋友们逐渐掌握到窃蛋龍遭受冤屈71年的历史悲剧,其它如中华鸟龍與中华龍鳥之間區別,以及長四個翅膀顧氏小盗龍等各种独特信息。此外,他们还意识到自己家乡可能隐藏着属于自己的代表性的恐龙遗骸。

最后,在热闹非凡气氛中举行奖品抽奖环节,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其中,有不少幸运儿获得了惊喜礼物。随着演讲结束标志性的告辞声响起,本次知乐博物大讲堂第七期圆满落幕,每个人都带走了一份宝贵的心灵收获,同时期待下一次探索未来的机会。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