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中叶,美国学者霍尔和丹纳首次提出了地槽学说,他们的理论认为地槽沉积物主要是浅水环境下形成的。就在丹纳1873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的时候,英国考察船“挑战者”号进行了环球航行,并从深海底部挖掘出放射虫软泥,这对后来的地质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瑞士地质学家徐士经通过深入研究,将阿尔卑斯山脉的地槽侏罗纪层级中的含有放射虫硅质岩与现代深海沉积物进行比较,他的发现支持了浅水成因的地槽沉积物理论。
然而,在20世纪初期,一位名为奥格(Emile Haug)的法国地质学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不仅接受并发展了徐士和贝特朗的观点,还将地槽学说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奥格第一个区分了地槽系和区(陆台),他通过分析沉积相,对丹纳等人的结论提出怀疑,并认为地槽系不是位于边缘,而是位于两个之间;而且,它不仅包括浅水沉积,也包括深水沉积。
奥格还论证了在地球历史中存在过五个古大陆,每个古大陆都被现在称为太平洋古陆、北大西洋古陆等名称。他根据全球的地层资料讨论了海水进退规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地球史上的重要见解,如“奥格法则”,该法则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海拔变化与褶皱作用相关联。
除了这些工作之外,奥格还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其中最著名的是1900年的《地槽系和区》,以及随后的两卷集《 地质学专论》和三卷巨著《 地质学教程》,这本教科书成为了一本关于地球史研究的经典作品。在他的职业生涯晚期,奥格获得多项荣誉,比如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和法国科学院院士,最终于1927年在法国尼德布隆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