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来自北京的1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长聚集在我所的地理科普馆,共同参与了知乐博物大讲堂第七期关于“中国的恐龙”的主题讲座。这次讲座由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老师主持。活动一开始,王老师便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热身活动,让小朋友们对恐龙进行分类,这让大家都非常兴奋。
紧接着,王老师展示了许多恐龙化石和模型,让现场的小朋友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古老的生物。他还向大家介绍了恐龙的特点以及“恐龙”这一词汇的来源,以及最早被命名的恐龙——巨齿龙。此外,他还详细解释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在某些岩石中找到这些化石。
随后,王老师分享了寻找和挖掘化石的方法和工具,以及一些趣味性的插曲,比如有位同事为了模拟野生动物的情况,将鸡藏起来并制造出熊脚印,然后让人们在只有狼的地方去寻找熊踪迹,这些幽默而生动的话语引起了现场所有人的阵阵笑声。
接下来,小朋友们观看了一系列关于不同种类恐龙的图片,其中包括窃蛋龍、中华鸟龍與中华龍鳥等,还有四翅膨胀物体顾氏小盗龍。通过这些图片和故事,小朋友们不仅学习到了更多关于恐竜知识,还了解到自己家乡可能存在过哪些种类的人类祖先。
最后是问答环节,小朋友们纷纷提出了问题,有很多人赢得奖品。而整个活动结束时,全场气氛仍旧热烈,每个人都满怀激动地离开,为自己获得如此丰富知识而感谢。在这个充满学术探索与互动乐趣的大型教育活动中,我们仿佛也亲自走进了那些远古生物世界中的真实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