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来自北京的100多位小朋友和家长聚集在我所的地理科普馆,共同参与了知乐博物大讲堂第七期活动,这一场讲座以“中国的恐龙”为主题,由王原老师——中国古动物馆馆长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讲。首先,为了热身活动,让小朋友们展示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并尝试进行分类。孩子们表现出色,有的根据食性来分,有的则是依据走路方式或更为专业地将其划分为鸟臀类和蜥臀类。
随后,王老师展示了一些精美的地质化石和模型,以此增强大家对于这些远古生物生活状态的直观感受。此时,我开始思考,我们能不能也像科学家一样,对恐龙进行分类呢?
接下来,是由王老师带领大家深入探讨恐龙特征及其命名故事,以及最早被科学界认可的一种恐龙——巨齿龙。这时,我意识到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地理知识,还了解了更多关于地球历史上的秘密。
接着,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地球环境以及如何找到并保护这些珍贵化石。在这个过程中,我得知了一个有趣的事实:由于当时没有草本植物,所以许多现代认为是草食性的恐龙其实可能是一种杂食性生物。此外,我还学习到了寻找、挖掘和处理化石所需的工具、方法以及一些有趣插曲,如某位同事制造熊脚印让人寻找狼踪等等,这些幽默点让我忍俊不禁。
之后,我们一起欣赏了一系列有关恐龍化石图片,而通过王老师生动形象的情景描述,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时代,与那些庞大的生命共处。我发现自己对“窃蛋龙”的遭遇感到同情,它们含冤71年才得到昭雪;而中华鸟龙与中华龍鳥之间竟然存在着差异,其中鸟龍更显凶猛;甚至还有四翼飞行的大顾氏小盗龍等奇特生物,他们似乎是在说:“虽然我们已经灭绝,但我们的故事不会消失。”这种感慨让我更加关心自己的家乡是否也有属于它自己的代表物种。
最后,当问答环节拉开帷幕,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提问,或赢得奖品,或分享知识,这份互动充满活力,让每个人的心灵都被点燃。而在抽奖环节结束后,那天愉快而充实的一天,也逐渐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