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穿越时空的现代自然地理探险

在我国西北戈壁的荒漠之中,野骆驼以其独特的姿态,被誉为“沙漠之舟”。它们栖息于地球上最干旱、环境最恶劣的地带之一,目前仅存的数量仅有1000头,因而处于濒危状态。作为亚洲腹地荒漠的标志性物种,它们与野生单峰驼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中的特殊价值。

1999年春天,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资助的一次国际联合考察中,我们在阿尔金山北麓发现了一只迁徙中的野骆驼。那时,我距它相隔很远,但它警惕地望着我。这只孤独的小伙伴正从阿尔金山向罗布泊迁徙,那里将是它度过夏天的地方。在那次考察中,我们一共记录了160多头野骆驼。

普热瓦尔斯基不仅首次将野骆驼标本向世人展示,还将它们在科学上命名。他在1877年的冬季,当寒风凛冽扫过罗布荒原时,与他的考察队艰难行进,他们来到罗布泊已好几个月了,但传说中的野骆驼依然未见踪迹。直到他们进入阿其克谷地,普热瓦尔斯基才买下猎人手中的2只成年皮张以及一个胎儿标本,这3个标本成为世界上首次展出的野生双峰驼标本,如今仍保存在俄罗斯彼得堡博物馆。

当这些标本展出时,有动物学家怀疑这些是家养双峰逃至自然界后变异出的种群。但科学家们后来的研究表明,尽管双峰驼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其遗留下的家养品种与真正的野生双峰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在1883年,普热瓦尔斯基正式命名了这种生物为《Camelus bactrianus ferus》,并将罗布泊定位为这类生物的模式产地,从此,这片土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保护和研究这一濒危物种宝贵资源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