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
中电新闻网通讯员 王长峰 许然
党的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国际)党组、董事长李小琳认为,中电国际一直坚持的“不仅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的发展理念,以及“静水深流”企业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义利合一、知行合一、人企合一”等理念,与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概念不谋而合。
作为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多年来,中电国际始终坚持践行“碧水蓝天”理念,通过传统能源优化升级和发展新能源“双轮驱动”,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上大压小”关停小机组14台
2007年10月13日,中电国际清河发电公司2台运行了37年的10万千瓦发电机组关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清河公司2台10万千瓦机组是中电国际系统第一批关停的小火电机组,也是辽宁省第一批关停的小火电机组。随着小机组的关停,清河发电公司一、二期“上大压小”工程两台60万千瓦新机组拔地而起,分别于2010年3月和2011年11月投产发电。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中电国际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上大压小”、“发电优化”,陆续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效率、污染重的火电小机组,建设一批更加环保、清洁的大火电机组,做国家政策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013年1月12日,中电国际首台100万千瓦机组——常熟发电公司5号机组正式投产。常熟发电公司采用“上大压小”方式,扩建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装置,每年发电能力将达到115亿千瓦时以上,年节约标煤不少于21.5万吨。
“‘十一五’以来,我们共计关停小火电机组14台计210万千瓦,新建60万千瓦级机组14台计874万千瓦,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升至72.8%,目前已经进入高效、节能、环保的百万机组时代。通过“上大压小”,我们芜湖、清河、姚孟、神头、常熟等老企业都焕发了青春。我们系统条件比较好的平圩发电公司,正在利用淮南煤电基地优势,争取打造中国乃至亚洲、世界最大的火电基地。”李小琳介绍说。
十年累计投入环保资金21亿元
2012年12月10日,平圩发电公司#4机组脱硝改造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标志中电国际首台机组脱硝技改工程顺利完成。该机组还同步完成了中电国际首台次机组脱硫旁路取消改造。按照计划,该公司将累计投入资金3.3亿元完成4台600MW机组脱硝改造,改造后脱硝效率可达80%,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低于100mg/Nm3,将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为适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近年来,中电国际加快推进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改造。按照中电国际‘十二五’环保改造规划,2012年将安排10台煤电机组进行脱硝、低氮燃烧、脱硫、除尘设备改造。2014年6月底前,将完成所有在役机组(关停机组除外)的脱硝改造。另外,神头、常熟等新建项目将严格落实环保设施“三同时”要求,争取高质量通过环评验收。
在2011年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提交了一份“实施发电优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提案,提出火电企业可以通过电量优化分配、环保技术升级、内部管理提升等措施,实现降低煤耗和节能减排的建议,该提案获得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近年来,通过实施“发电优化”,中电国际机组经济技术指标不断优化,在全国各类大机组竞赛中,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创造了多个长周期运行纪录,取得了数十个金牌机组、状元机组和标杆机组等全国荣誉。
“十年来,我们累计投入环保改造资金21亿元,实现除尘、脱硫、脱硝和污水零排放,在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情况下,排放量持续下降,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供电煤耗从360多克到310多克,下降近50克,累计节约标煤232万吨。在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安全环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李小琳介绍说。
发展新能源实现千万减排
2006年,中电国际通过资本运作,在“国家没有新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境外上市的新能源公司——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电新能源),开创了国内电力新能源市场化运作先河。
2011年12月8日,李小琳出席中电国际能源与智能电网总部基地奠基仪式
6年来,中电新能源依托香港融资平台和上海运营平台的“双轮驱动”,在实施新建、并购和境外上市的同时,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形成了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五大板块轮动发展格局,成为国内涵盖新能源领域最广的均衡发展的新能源企业。
“截至2012年底,中电新能源拥有和管理的项目公司达22个,涵盖内地20个省区市,投产装机270万千瓦,在建及深度开发项目容量超过630万千瓦,累计完成发电量近150亿千瓦时,实现盈利近10亿元。与传统燃煤电厂相比,我们相当于减少利用标准煤约500多万吨,污染物减排已达千万吨。”李小琳说。
李小琳认为,发展新能源重在掌握核心技术,因此中电国际致力于探索一条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新能源技术创新道路。2011年,中电新能源与清华大学合作,在海南创建“中电国际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总部基地”,依托优质科研力量和智力资源,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做到不仅“以我为主”,又能“为我所用”。
在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李小琳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据李小琳介绍,中电国际正在海南博鳌,致力于创建一个世界领先的低碳、绿色、健康、智能的示范区,创建实施一个世界最先进可行的“趋零碳排放”生态标准体系,并首创“家庭能源智能管理系统”及 “绿色能源当量”概念,让环保经济凸显其可持续发展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重点实现“两个突破”
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十年。李小琳认为,在未来的十年中,传统能源将继续深入高效清洁利用,新兴清洁能源也将得到更多发展,能源发电形式将走向多元化,大型集中式传统能源和小型分散式新能源或将会实现同步发展。
未来十年,中电国际将继续加快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切实履行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责任。公司将重点建立大型发电基地,突出节能环保效应,包括火电基地和流域水电基地,发挥综合效益,做强做优;其次,重点建设清洁能源项目,发挥特色优势,做强做精,做特做优。在发展中,同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做到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齐举,发展的战略与效益并重。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梳理管理环节,整合集约资源,突破约束条件,加快内生增长,力求‘两个突破’:一方面在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在稳固现有新能源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合作,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李小琳说。
“肯将热血化碧水,直展素纸绘蓝天。”相信在未来的绿色发展征程中,中电国际将在李小琳的带领下,继续努力担当社会责任,倾力打造清洁高效的一流能源企业,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