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日报讯3日,南平市区创世纪小区居民致电本报热线电话,反映小区内一酒吧每天营业至深夜,居民被噪声骚扰无法入眠,他们向环保部门投诉,却未能根本解决问题。他想知道,生活区内的酒吧深夜噪音扰民如何处理?高噪音的娱乐场所经营在生活区内,又是如何通过监管部门审批?
随着城市娱乐项目增多,噪音扰民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个心病,也给城市管理带来“阵痛”。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近年来,80%的环保投诉与噪音、油烟污染有关,其中,关于夜间经营场所的噪声投诉都呈现反复性特征,无法彻底解决。
问题日益凸显,缘何迟迟“悬而未决”?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噪音扰民现象极易“死灰复燃”
“KTV每天晚上噪音都很大,半夜还经常有喝醉了的客呼小叫,一晚上都没法睡觉”,“这类问题已经反映好多次了,就一直没彻底解决”……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居民告诉记者,夜间娱乐场所的噪音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他们多次向环保部门投诉,执法人员到现场协调解决后,没消停几天又“死灰复燃”,问题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管理噪音的部门有环保局、公安局、文化局、工商局等,不同类型的噪音要找不同的部门反映解决,投诉多次后,反而变成没有人管了。”市民林女士对此表示无法理解。
投诉问题之后,噪声扰民却屡禁不止,许多居民认为是相关部门未尽职责,办事效率不高,为了省事,各部门不负责任地相互推诿。
多部门“治噪”下的监管空白
带着市民的“声音”,记者来到市环保局。“居民说我们未尽职责,我们也很冤枉。”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创世纪小区居民投诉的问题,他们通过调查后了解到,该酒吧并未办理任何环保手续,其他的证照也尚不齐全,因此对其依法进行了处罚,并通报相关部门予以取缔。但居民希望环保部门取缔酒吧的营业执照,这一要求超出了环保部门的职权范围。
“一个投诉涉及多个部门,各自依法办事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市环保局宣教中心负责人陈伟介绍,噪音分成工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交通运输噪音和社会生活噪音4个大类,管理部门各有分工。正因如此,种类繁多的噪音问题监管“真空”现象始终存在。
陈伟说,相关的几个部门之间少有沟通联系,执法时各自为政,看似都在管,但效果差强人意。仅通过环保部门执法手段限制,有些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环保执法难、受害人维权难的问题日渐凸现。
记者还了解到,在《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颁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是否以环保评价许可为前置条件问题的答复([2006]行他字第2号)》中明确表示,对于个体工商户的审批环保评价不作为前置条件,这就造成环保部门无法在源头上进行控制。
呼吁全方位综合“治噪”
实际上,全国各地对于噪音污染的防治都高度重视,一些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推出了有益的尝试,来解决监管尴尬。例如,对噪音的种类进行细化后,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或引入法律援助,免费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支持等等。
陈伟说,民事环境纠纷反复出现,实际上是部门职责和权力不对等、法律政策不配套所致。要解决此类问题,应当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地方法规,弥补权力不足,填补监管空白。与此同时,建立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监管。
“对于此类问题,可鼓励市民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相关人士认为,要加强广大市民的法律维权意识,让大家用法律武器来维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这一方面,市环保局正在积极探索,与相关部门协调,理出一条既方便群众,又能有效破解监管空白的“治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