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与空气监督者谈谈北京空气

我们呼吸的到底如何?空气质量指数是否能反映真实的空气质量?站的选址是否能反映真实的污染情况?就这些问题,《等深线》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和自动控制室工程师周一鸣。

《等深线》:有网友发图称,说北京市的环境点大多都布设在环境比较好的位置。比如公园或者绿化比较好的居民小区,网上对空气监测点位地理位置的讨论热烈,对于这样选址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有疑问。请问这会让北京的空气质量数据看起来污染比较轻吗?

李云婷: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现有的监测点位分为4类,一类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一类是城市清洁对照点,一类是区域污染传输监控点,还有一类是监测污染源的,包括交通源和工业源。现在很多大型工业企业已经从城市外迁,对于城区来讲,更主要的污染源可能来自交通。不同的点位有不同的监测规范。

我们监测城市环境,主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北京的道路硬化和绿化率比较高,居民区附近、街心花园等比较开阔的地方是人们一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城市环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规范要求这一类点位的布设应该在空气流通好一些、开阔一些的地方,避免污染源对这些点位的影响。

此外,选址建设监测点位还需要考虑居民感受,因为自动站是不断处于工作状态,有电机运转的声音,如果离居民楼太近会有噪音。此外安装的避雷针、气象尖塔等,居民不了解的情况下担心有辐射,也影响景观。选址建设监测点位的过程也是需要多部门协同的。我们是在国家规范和管理部门允许的范围内来建监测点位的。

周一鸣:《环境空气质量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规定,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每个点位代表范围一般半径为500米至4千米,要在城市建成区内均匀分布。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不能有阻碍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者其他障碍物,周围至少50米范围内不能有明显的固定污染源,为了避免汽车尾气的干扰,还设置了采样口与道路之间的最小距离。采样口距离地面1.5米~20米,有些地方实在找不到公园或者开阔地,采样口可以距离地面20米~30米,可以建在楼顶,只要条件符合我们都是建在地面上的。

建在楼顶对于污染物浓度数据不会有很大影响,主要是因为大气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会流动、扩散,因此在近地面分布比较均匀。另外,评价空气质量主要用均值浓度而不是瞬时浓度。

《等深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数据和污染物浓度数据是怎么得出的?

李云婷:每一个城市有一定数量的监测点位是国控监测站,国家用这类点位来考核城市环境质量。一个城市有多少国控站、其位置和经纬度,都是国家备案的,国家会安排专项检查对国控点的设置统一把关。

北京有12个国控点位,最早的建于1986年,最新加入的也是2005年之后。这12个点位中,1个是清洁背景点,全市空气质量考核所依据的数据则是基于11个国控点位计算的,这一方面是国家的统一要求,二是考虑到数据延续性,国控点不能随意变动。虽然我们也建设了很多其他点位,都不会参与计算城市的总体空气质量情况。

《等深线》:监测交通污染源的路边交通点,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是“一般不参加”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但是在正式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规范》中没有提到这一点。交通点位的分布区域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点位区域并不重合,为何不考虑计入污染物浓度数据呢?

李云婷:在评价空气质量时并不是只考虑比较清洁的点位和污染物浓度较重的点位,北京市的国控点位分布在城市里,是城市平均状况。交通点位是用来监测交通污染源的,只要硬件条件允许,我们是尽量离马路近的位置,比如南三环西路的点位是放在主辅路之间的,去反映交通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PM2.5颗粒比较轻,会在空气中悬浮比较长的时间。我们每年发布PM2.5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北京PM2.5的分布是很明显的南高北低的梯度,其他污染物的分布则呈斑块状的特征,比如交通源附近二氧化氮比较多,有些城市的PM10比较高,二氧化硫也是,但PM2.5不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