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专家讲座第六期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时代时尚

五种绿色生活方式及好处_5种绿色生活方式_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什么

湖北日报新闻摘要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和绿色循环。 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将加快划清三条红线:底线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限。 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客人

李作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绿色生活方式中有“大政治”

记者: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只是经济问题。 这里面有很多政治因素。” 绿色生活方式的“大政治”体现在哪里?

李作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从政治高度分析认识我国发展战略,直指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过去,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太重视环境。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温饱了,环境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 如今,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都会询问产品是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 如果满足要求的话,没必要花更贵的。 如果达不到要求,再便宜也没必要。 追求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 这里涉及“大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在论述十四条基本路线中的第九项时,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有一句话——“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为千年规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虽然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国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然而,正如报告所提到的,我国“保护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 从“千年规划”来看,绿色生活方式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途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大政治”。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意味着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绿色发展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血液中。 这里也涉及“大政治”。

绿色消费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内涵是什么? 它包括什么?

李作军:绿色消费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消费,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 绿色消费并不是简单的片面减少消费,而是提倡提倡健康消费、适度消费。 每个人从上班开始,每天都要用电、乘电梯、用电脑、用纸。 这些实际上涉及到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 现在很多单位都开始加强细节,政府机构也开始这样做。 比如,有人建议三楼以下不要使用电梯,爬楼梯锻炼身体; 以前开水房是下班时烧水,现在规定下班后或者周末就关掉。 绿色消费很多在于细节,在于日常生活。 如果全社会每个人都采取实际行动,累积起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从更深层次看,绿色消费不仅限于这些,它涵盖了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建筑行业,使用低污染、低消耗的建筑材料也是绿色消费的一种形式。 我见过一些绿色低碳设计的社区和建筑。 经过精心设计后,碳排放量可以减少70%至80%。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消费还可以倒逼生产环节的改进。 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需要更好的供应来满足他们。 20世纪80年代,主要满足食品和服装的需求,因此当时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相对较强; 20世纪90年代,主要满足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彩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开始普及; 新世纪以来,主要满足住房需求。 为了满足行业的需求,汽车和住房开始普及。 首先是衣食,然后是使用,然后是住房和交通。 几十年来,吃、穿、住、行、用五大需求都涉及到。 那么未来消费结构升级将向何处去? 一方面,五大需求尚未完全满足,仍有新的升级空间。 此外,其他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学习、快乐、健康、安全、美丽的需求。 当前,与我国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形势相比,供给体系特别是绿色供给的规模和结构尚未完全适应。 此外,绿色产品缺乏权威认证和标识、尚未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价格过高等,都影响了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 我们要从消费源头抓起,进行供给侧绿色改革。

用制度规范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上个月考察湖北期间,来到毗邻三峡大坝的太平溪镇徐家冲村,了解这个移民村的变化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村民告诉总书记,以前都是在河边洗衣服,现在村里建了洗衣池,用的是自来水,污水也集中处理。 总书记说:“现在洗衣服也绿色环保了。” 绿色生活方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激发全社会参与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自觉行动?

李作军:思想引导行为。 从旧的河边洗衣污水直接流入长江,到洗衣池污水集中处理的建立,看似只是村民洗衣方式的一个小改变,但实际上是思想观念的一个大转变。 村民们世世代代都在河边洗衣服。 如果他们根本不考虑环保,他们的行为就绝对不会改变。

全社会要真正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和行动意识,离不开宣传和引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从价值理念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和引领。 “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就能很好地引导各主体采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除了宣传倡导外,更深层次的是要做好制度设计和实施。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的行为受到系统的引导和约束。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要让各个主体采取有利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就必须用科学的制度,使各个主体能够努力与奖励对称,损害与惩罚对称,责任与权利对称,承担应有的责任。 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规则必须执行,对不遵守规则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让他们感受到做违背生态文明建设的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中长期来看,有两个重要的体系:一是法律体系,绿色发展的很多重大和基础方面都需要立法,违法行为必须予以处理,体现法治的力量。 ; 另一个是市场体系,除了价格体系外,还包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等。这些体系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并大力推动。必须努力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将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成本与收益,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阳光之路。

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理念深刻革命”

记者: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绿色发展取得了显着进展。 但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者、没有足够广阔的领域来发展,绿色生活方式还很难成为主流趋势。 如何形成更强的合力?

李作军:绿色生活方式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如果只是政府重视,其他方面不重视,就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仅靠个人行动,没有其他社会主体的实践,很难产生真正的效果。 政府政策引导带动绿色消费市场; 企业积极参与,拓展绿色消费空间; 消费者理性选择,形成绿色消费主流。 只有通过大家的亲身实践,算好长远账、环保账,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倡导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才能扎实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届时,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 在原来“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美丽”二字,分量可想而知。

人们所期待的“美好”景象,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在整个社会行动体系中、在我们每个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体现和践行。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不仅是硬的、外在的,比如到处都是树木、青草、新鲜的空气,还包括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街上人们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青)